<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電子支付:前景誘人卻又飽受爭議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07-07-09

“你信任電子支付嗎?會擔心信用卡賬號被盜嗎? 

包括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頗多形式的電子支付,只其中網上支付一項,市場規模從2001年到2004年就增長了7倍。 

跌跌撞撞起步,飽受爭議,卻又前景誘人,就是電子支付的現狀。 

不管怎么樣,電子支付正在全力加速跑。 

但前方封鎖線依然很多。” 

信任危機 

2005年6月底,梁小姐在“易×網”上瀏覽時,發現有一家名為“免費數碼”的商店。由于自己正在考慮買一臺筆記本電腦,于是她就對SONY的筆記本留心了一下,市場價為1800美元的筆記本電腦,在這家網上商店的售價僅為6000多元人民幣。當時梁小姐對這個低價還是心存疑慮的,于是在匯款之前,特意打電話給店主“Free”,“Free”告訴梁小姐,自己的貨是海關弄來的,質量沒問題,價錢比較便宜。幾次討價還價后,7月1日,梁小姐將5600元匯入了賣家的賬戶。匯款后的第三天,梁小姐見筆記本電腦還沒有郵寄到家中,又上網看了一下,竟然發現網上已經有不少用戶匯款后沒有收到貨物。此時,原先“Free”留下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據梁小姐介紹,由于被“Free”詐騙的人數眾多,大家為此特意開了一個QQ群,群中現在大概有20多人都聲稱自己被“Free”騙了錢,匯款的數額也從5000元到10000元不等,涉案金額大概在10多萬元。其中還包括一些自稱是在海外通過網絡購買的買家,匯款時間也都集中在6月30日和7月1日兩天。 

“免費數碼”商店騙錢事件讓不少網上買家開始對電子支付的安全性發生置疑。 

在電子商務快速增長和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電子商務交易的信用危機也悄然襲來,虛假交易、假冒行為、合同詐騙、網上拍賣哄抬標的、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各種違法違規行為屢屢發生,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電子商務乃至全球電子商務的快速、健康發展。電子商務作為虛擬經濟、非接觸經濟,如果沒有完善的信用體系作保證,生存和發展將十分困難。個人和企業的交易風險都將提高,買家付款后不能及時得到商品,賣家賣出商品不能保證收到貨款,商品質量問題,網上重復拍賣問題等等都難以避免。從大的方面來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國內經濟進入國際分工和交換體系的程度越來越深,信用缺失的問題不解決,將干擾我國的對外開放,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據有的專家估計,我國每年經濟領域因信用缺失、違法犯罪而導致的直接損失和機會損失,約占GDP的10%~15%。 

為加強網上交易的安全性,許多機構也都在嘗試著各種努力。2004年,上海市電子商務行業協會正式公布《網上賣家誠信登記管理辦法(試行)》,通過對網上賣家“驗明正身”來規范網上交易,將分散的個人賣家納入一定的約束體系;招商銀行建立先進的網上信用體系以及網上建設支付體系;許多電子商務網站建立網上支付信用度累計平臺等等。 

是不是這些就夠了呢?事實上,易×網已經建立“網上支付信用度”累計平臺,以上的例子中,賣家“Free”有著88.8%的信用好評率。為什么擁有如此良好信用度的賣家依然會在突然間行騙?信用度的累計平臺到底有多少可信?據了解,盡管許多電子商務網站建立信用度的統計以對賣家形成一定的約束,但事實上在此平臺上的信用度的積累,賣家可以先選擇出售小額的商品來積累信用指數,等信用度高了以后,再以大額的商品來騙取買家的錢。 

只要有人點一下好評,就會給賣家積累一分,無論金額的多少都會累積信用度,因此騙子正是利用了這一空子來行駛詐騙。由此看來,信用體系的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電子支付就能完成的,也不是簡單的一個企業或一批企業能做到的,需要整個社會建立信用體系。電子商務為什么在美國能獲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已經建立全社會信用體系,網上支付平臺與銀行、機場等實現互通,如果有不良記錄,甚至影響房貸、購買機票等各種日常生活。
社會信用體系是一種規范誠信的社會機制,是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和長效機制。它對于失信行為具有記錄、揭露、預警和懲戒的功能,可以有效地遏制市場交易當事人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造成一種“違規失信,處處制約;誠實守信,路路暢通”的社會氛圍,使失信者付出沉重代價,誠實守信者得到應有的經濟利益和保障,從而有力地維護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 

建設社會信用體系要注重抓好幾大關鍵環節,一是完善社會信用法律,用法律加以規范;二是公開政府各相關部門信用信息,只有互聯互通,才能相互配合,開放式監管,一處失信,處處受阻;三是必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形成動態監測網絡。而這其中,政府的力量必不可少。 

安全防范 

2005年6月,包括Master、Visa在內的多家信用卡公司4000多萬用戶信息被盜。盡管信息被盜遠在大洋彼岸,但涉及了近9000張國內信用卡。美國的安全官員們認為,這些數據最終會進入網絡黑市中。信用卡信息被盜可能導致被盜刷,獲得信息者有可能購買昂貴的奢侈品,從而引起用戶或銀行的損失。一時間風聲鶴唳,引發了信用卡安全的恐慌。 

這是一起典型的信用卡第三方服務商資料泄露的事故,雖然沒人斷定這和電子支付有關,但多少也暴露了電子支付的安全隱患。銀行內部工作人員或者黑客,通過一些手段從銀行數據庫獲得了用戶賬號等信息。網絡釣魚者可能模仿銀行等機構的網站,建一個完全相似的網站,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輸入了泄露賬號和密碼等的信息。還有可能是用戶的電腦感染了木馬或黑客程序,會竊取電腦中儲存的信息,或者記錄鍵盤敲出的信息。 

網絡支付的安全隱患,就像天空劃過的隕石,一般不會有幸降臨到我們頭上,但一旦降臨就后悔莫急。據統計,在亞太區Visa系統中,每100美元僅有0.03美元為盜刷的金額。比例確實不高,但誰又能保證明天就不回砸到自己的腦袋上? 

網絡支付怎樣才能走過安全的封鎖線呢?從現狀來看,有銀行、用戶、第三方驗證等三個方面的措施保證網絡支付的安全。 

一般說來,銀行都建有嚴密的后臺監控系統。值班人員將會24小時不間斷地對所有銀行經手的交易進行監控。如果某用戶的信用卡出現異常頻繁的交易,他們就會與用戶聯系進行核實,在第一時間里把隱患解決掉。招商銀行北京分行電腦部的負責人王建恒說,招行北京市的用戶資料都集中在這個數據庫里。他認為他們為保護資料所設計的系統,黑客要進入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可以說,銀行“固若金湯”的后臺系統,是跨越了安全封鎖線的第一步。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要采取多種安全措施,這是跨越安全封鎖線的第二步。首先,用戶不能泄露銀行賬號、密碼等信息,為購物網站的注冊賬號設置復雜的密碼等。不要使用共用電腦進行網上購物,不要下載不安全的軟件,以免染上木馬程序或引起黑客入侵等措施。 

除此之外,還有新興的第三方認證為安全把關。數字證書擁有上百位的簽名密鑰,安全級別很高。建設銀行、華夏銀行等在內的25家銀行與第三方安全認證機構―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簽署了數字證書合作協議。改變了銀行單方面為交易提供安全認證的局限。據了解,作為第三方安全認證機構,截止到今年8月底,由該中心發放的數字證書已超過68萬張,其中80%是發放在銀行領域。2003年通過第三方認證的數字證書實現的網銀交易額超過3萬億元,2004年在此基礎上翻了一番。然而數字證書不菲的價格,構成了大面積普及的障礙。 

如果說密鑰的安全性以及莫要在公共場合使用等老生常談的問題早就說爛了,那意識上的轉變仍然需要大家努力。很多用戶就是害怕賬戶被盜不愿意進行電子支付,從某種成都上來說,反到是目前關注的重點。 
良性產業鏈 

小張作為一家企業采購部門職員,因供貨廠商業務流程要求,在支付貨款時采用了電子支付,但進行電子支付操作時才發現,相關電子支付平臺的支付手續費竟然高達3%。面對如此高昂的手續費,由于其他流程已經走完,迫于無奈,小張最終交納了這筆巨額手續費完成交易。但從此之后小張在工作中盡量避免通過電子支付實施采購。 

與此相反,小王在網上通過支付寶網上購物時,在實施電子支付時未被收取任何手續費,并且已經逐漸習慣于通過電子支付平臺進行網上購物。如此大的反差,問題在哪里呢? 

其實這不完全是電子支付服務商的問題。從理論上來看,整個電子支付應當分成三個層次,銀行與銀聯(支付基礎層)、電子支付增殖服務商(骨干支付服務層)和面對最終消費者的支付應用層。 

其中,在支付基礎層,銀行要收取電子商務企業每筆約0.8%~1.5%的支付手續費,作為骨干支付服務層的電子支付增殖服務商,只有把支付服務手續費設定的高于銀行的比例,才可能維持收支平衡。在電子支付行業興起初期,企業用戶網上支付收取的手續費高達交易額的5%甚至8%,此外還有網上支付平臺的年服務費、開通費等種種費用,這些費用一度成為電子支付快速發展的瓶頸。但隨著電子支付市場的潛在規模吸引了無數廠商加入到該行業,由此造成了現在行業內的無序競爭。 

業內一度涌出一批頗具規模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易趣的“Paypal”、阿里巴巴的“支付寶”、首信的“易支付”、環信的“IPS”、易達信動、云網、易卡等,但是整個第三方支付平臺產業卻一直處于群龍無首的狀態,競爭相當激烈。 

商業競爭最強悍的砝碼常常是價格,電子支付也不例外。在為企業提供電子支付的領域,價格競爭尤為激烈,廠商們一再降低在線平臺的手續費,網銀在線曾推出“我為支付狂”活動,將手續費統一降為1%,其它一切費用全免;在個人電子支付領域,由于許多廠商正處于跑馬圈地階段,廠商大多采用自己給銀行墊付個人電子支付手續費的方式來吸引用戶。 

以“價格”作為賣點“掠奪”市場,是常見的競爭手段,雖然低廉的價格對于尚處在導入期的電子支付市場而言,相當有利于該市場的發展,但是面對當前銀行牢牢把握手續費主動權的現狀,服務商過早地上演價格戰是不利自身成長的。 

而且類似于所有網絡產品圈地模式,一旦電子支付平臺的用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小廠商被拖垮之后,無論是哪家公司支付平臺,最終的選擇必將是通過收取服務費來實現盈利,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到時候,銀行仍會處于收費主導地位,高額手續費仍將是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瓶頸。 

如果電子支付服務商聯合起來,通過統一口舌集中與銀行進行費率談判,或許能獲得一個合理的優惠費率,這將讓銀行、支付服務商、用戶三方同時獲利,并將積極促動我國的電子商務向前發展。銀行作為電子商務產業鏈條上極其重要一環,也有義務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從中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大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