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推動了融合創新,重塑了商業模式;工業互聯網成為推動智能制造、促進兩化融合的重要支撐;‘互聯網+’催生了新興的業態。所以要抓住發展趨勢,更要抓住發展趨勢的轉折點。”
4月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子報社協辦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以“推動創新融合,支撐轉型升級”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懷進鵬在演講中指出,信息技術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新一代信息技術又帶來很多新的變化,互聯網技術正以它特有的優勢,形成了新的平臺化發展,也集聚了新的創新要素。創新的主體、創新的組織方式、創新的速度和創新的內容都在大量地發展演變。
他表示,信息技術推動了融合創新,重塑了商業模式;工業互聯網成為推動智能制造、促進兩化融合的重要支撐;“互聯網+”催生了新興的業態。“抓住發展趨勢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住發展趨勢的轉折點,既包括技術的轉折點,又包括產業和社會發展轉型。”懷進鵬說。
信息技術演進
呈現三大特征
懷進鵬認為,在新一代技術與傳統行業密切融合,創造出新價值的過程中,信息技術演進將會呈現三個方面新的特征。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
第一個特征是信息技術推動融合創新,重塑商業模式。工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的新模式出現,使得我們過去在生產制造當中所思考的問題、在工業革命時代所思考的問題和形成的規律又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聚焦在設計、原材料、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后期產品維護這五個大的節點上,但未來社會完全有可能產生一種全供應鏈管理模式。過去以五百強為基數,現在面對大眾形成了新的模式。這進一步推動商業模式重塑,而大數據分析使我們可以更有效地了解設計的需求。設計可以外包,生產也可以外包,原有的制造企業可以全面外包。在新的供應鏈環境下,特別是3D打印等新制造技術的出現,使商業模式有了新變化。
“這種變化我們以前已經看到過,以前說IT、CT或ICT,那么谷歌公司是網絡公司、互聯網公司還是電信公司?過去微軟主要做軟件,但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傳統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已形成基本融合的情況下,信息技術進一步在全產業鏈中與工業進行深度融合,就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懷進鵬說。
懷進鵬指出,在這個推動力當中,制造業是離市場最近的,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不同新一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制造業將會遇到新的挑戰。以要素驅動的傳統行業,在單一的、封閉的產業鏈環境下,必然會走向產業鏈跨界融合的道路。
第二個特征是工業互聯網成為推動智能制造、促進兩化融合的重要支撐。懷進鵬認為,工業互聯網推動了萬物互聯,推動了制造業走向更加開放,推動過去單獨的設計部門、訂單管理部門、制造部門、配送部門和維護部門,來形成一個全供應鏈下面向全球開放的架構,這將會使得IT技術與制造業形成開放共贏的局面。所以開放的系統、開放的技術會重塑未來制造業的發展。
“如果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自動化作為標志,通過IT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帶來的話,那么第四次工業革命或‘中國制造2025’所期待達到的目標,就是期望通過智能制造和智能化工廠來實現企業內部的智能化,面向社會全供應鏈的扁平化或互聯網化。”懷進鵬說。
他指出,在云計算這樣的一種新技術為載體下,大數據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會對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管理模式以及企業內部組織架構的轉變,帶來新的巨大影響。“這一點和我提到的商業模式的變化,都是中國產業界最大的后發優勢和內生動力。因為中國的制造業還有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階段,只有一些領先的行業走入了4.0階段。從未來的發展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會與制造業結合,重塑商業模式,推動兩化深入融合,從而為產業進入新常態創造了最大的價值和最有效的動力。所以抓住兩化融合的契機來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是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
針對工業化的發展,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都正在制定或已經出臺國家級戰略和行動計劃。除了日本、美國以外,還有德國的工業4.0。懷進鵬認為,德國雖然在提工業4.0,但是德國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由于受到某種約束,其發展勢頭看起來不如中國。世界上最大的10家互聯網公司中有4家是在中國,而前5名中有3家是中國企業。中國本土產生了世界級的公司,這些公司具有巨大的競爭力。
“因此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中,特別是在云計算大數據的帶動下,中國有機會并且已經做好準備來推動兩化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提高質量是最重要的,它的邊際效應是降低了成本。所以未來互聯網從虛擬經濟有效地與實體經濟結合,將會進一步迸發出巨大的創造力。而這個創造力的抓手,就是兩化融合。”懷進鵬說。
第三個特征是“互聯網+”無所不在。互聯網企業關注互聯網+制造、醫療、健康、教育等,而產業部門則期望本行業+互聯網。無論如何,這兩個結合是未來重要的趨勢,而“互聯網+”又會催生新興的業態,進一步提升經濟的創新能力。在這個發展過程當中,商業模式的改變、內部組織管理機構的調整以及新生業態的形成,迫切地需要我們將實體經濟與互聯網虛擬經濟結合,創造出新的價值,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內容。
電子信息產業仍面臨
創新不足和安全問題
懷進鵬認為,當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仍然處于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是信息技術也客觀地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點是信息產業的裝備起步較晚,基礎研發能力較弱,原始創新不足;第二點是核心裝備長期處于跟隨狀態,為了實現從跟隨者到領導者,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信息產業當中,如果按照產業的類型進一步劃分,我們跟國際頂尖信息產業相比的確有差距。雖然容量提高了,但市場的競爭力和話語權卻不夠,在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和企業的競爭能力方面也仍然需要加強,需要尋求突破。特別是在高效的產業鏈、生態鏈的整合方面,需要我們建立一種有效的良性的發展機制,而這種新的發展機制,更需要我們建立產業的生態體系和創新模式,需要‘官產學研用’結合。”他說。
懷進鵬指出,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面臨的問題還包括信息安全問題。不僅是傳統的信息安全受制于人,未來的工業互聯網,包括控制系統等也將會面臨著新的挑戰。
“上午參觀的時候,看到一家車聯網企業說‘一切都可以放到云上’。不過我覺得,有關個人隱私的信息以及車本身的狀況等如果都放在平臺上,系統將會面臨一系列問題。以后萬物互聯,所有企業的產品的設計、制造、訂單、原材料和配送等信息都暴露在公眾面前,將會帶來怎樣的安全問題?這需要我們做更深入的思考,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并且給出解決方案。”懷進鵬說。
“一個中心,四項任務”
促進轉型升級
懷進鵬指出,中國在過去的一年,電子信息產業總產值達到了14萬億元,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使得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持續閃耀的明星。“我最近一段時間接觸了世界三大半導體企業的領導人,他們都很關注如何更有效地融入中國的市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得到了世界的尊重。”他說。
懷進鵬認為,在IT領域,我們需要開放,也需要更有效地發展。習主席提出“四個全面”,也提出我們不要“用別人的昨天裝扮自己的明天”。一個受人尊重的國家、民族或者地區,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創造和自己的貢獻。因此,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成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來實現產業的自主和技術的自強,在開放的環境下實現合作共贏。
懷進鵬提出,未來實現產業轉型、由大變強的重要舉措就是“一個中心,四項任務”。“一個中心”就是發展現代信息產業的創業體系,通過以信息產業為基礎,以新一代信息產業發展為重點,來實現軟硬融合,兩化融合。“四項任務”是指提升電子信息基礎領域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鏈融合配套發展;加強“官產學研用”結合,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網絡信息安全的產業支撐體系。
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進一步推進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做好準備。“201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制造國,在22類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7類處于第一。但中國工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深深的困惑:包袱比較重,產業結構不均勻,在產業的價值鏈上處于低端。”懷進鵬說。
懷進鵬指出,要實現制造業的創新發展,突出兩化深入融合的主線,最關鍵就是把中國的工業和信息產業做強,做出中國的品牌。“我想信息技術,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有著它無限的前景,新的機遇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新的企業管理和內部組織架構以及互聯網+所帶來的新生業態,這三個方面疊加著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創新的活力,我想把握這樣的機遇,有效地破解我們所遇到的發展中的難題,實現中國制造是指日可待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