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在會上介紹了工信部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有關情況,詳細闡述了我國推進“互聯網+”的基礎準備、“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的關系以及“互聯網+”將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具體好處,并對打車軟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內容根據現場發言實錄整理:
中國已經初步具備推動“互聯網+”發展和不斷壯大的基礎
習近平總主席和李克強總理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也多次作出過重要的指示。習總書記講,“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李克強總理在6月15日還專門到工信部去考察,提到“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工作時,他特別強調,必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要拓展“互聯網+”來實現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形成新優勢。國務院的領導也多次對“互聯網+”給予了重視和指示。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實體經濟與網絡虛擬經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整個發展的趨勢。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個特征,現在社會比較流行的術語叫跨界融合,互聯網的特點是開放、共享,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科技的跨界與融合發展成為當代社會的主流特征;這個特征引發了第二個特點,就是技術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它們的深度融合對社會的發展會創造無限的空間;同時互聯網本身自有的特征,開放和共享,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了極 其適宜的空間和成長的環境。所以這樣三個方面的特點,結合“互聯網+”指導意見,應該說作為國家政策性文件,為建立生態環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實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融合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環境和政策支持,這對我們國家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經濟向更高的程度發展,以及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而在這方面,中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初步具備了推動“互聯網+”發展和不斷壯大的基礎準備,一是表現在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產業應用規模在世界上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全球10大互聯網公司中國占4家,前30家我國占40%以上,因此我們看到不僅有傳統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個領域的發展空間是極具成長性和規模性的。第二個特點是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已經從過去看到的新聞媒體、商業流通等第三產業為基礎向第二產業轉移,如研發、設計、制造,以及能源等等,并且也涌現出一批典型的企業。第三是一個基本共識,沒有充分的實體經濟的發展和制造業的發展,很難推動生產服務業的有效發展,但同時沒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和新經濟形態的發展,對于實體經濟和制造業也很難再進一步發展壯大。
所以作為“互聯網+”指導意見的出臺,對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個難得的發展空間,對管理機制體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創新也會推進政府服務形態的轉化。在這個方面,作為工信部,將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在基礎能力的建設、軟硬件發展方面,更有效的做好“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服務于中小企業,來為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空間做好我們的基礎工作。所以,在下一步的工作當中,我們會積極的配合各個部門,特別是結合市場和企業發展的規律和需求,做好政府服務、營造環境等這樣一些工作,并肩合作,務實推進。
“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在發展方式上側重角度不同,但目標一致
6月15日,李克強總理到工信部考察,提出了明確的指示,要堅持走新興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要拓展“互聯網+”來實現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形成新優勢。我們苗圩部長經常講,工信部的英文縮寫詞叫MIIT,就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所以我們有兩個IT,一個是工業技術,一個是信息技術,它們的融合對產業有影響。我覺得今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是一個難得的歷史發展機會。
5月份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6月份即將發布“互聯網+”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當中分兩個階段:第一個是基本就緒2018年形成格局。第二個是在2025年要具備能力。從時間的周期來看,和“中國制造業2025”的“三步走”策略當中的第一步,在2025年,不僅是時間上的巧合,更重要的是推動實體與互聯網發展,也正是切合總理的指示,要走新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所以在“中國制造2025”當中,提出要建立以提質增效為基礎,突破高端裝備,組織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同時提出強化協同創新,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并超前謀劃相關工作。
在“互聯網+”遇到“中國制造2025”的時候,將會通過多種政策、多種生態環境機制的形成,更有效地來推動提質增效的工作。所以從“互聯網+”本身的工作來看,在11項行動中的第二個,就是“互聯網+”協同制造,第一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符合互聯網的生態特點和發展規律。在“互聯網+”制造業方 面將會通過制造業能力的提升,特別是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來配置和部署技術的攻關、技術的改造以及相應生態環境的建設。
在這里也會和“中國制造2025”有一定的交集。因為“互聯網+”將會基于互聯網特有的形 式,特別是逆向整合設計、生產、流通、制造、維護這樣幾個關鍵的環節,通過逆向整合要素這樣一種有效的方式,既提升制造業的能力,增強競爭力,同時延伸發 展生產服務業,形成有效的互動局面,這也切合了當前互聯網從第三產業轉型發展到第二產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制造業,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我們中國有很多領 域的產品都處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如何提質增效,如何更有效的實現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在這方面是一個難得的契合點。
我想,對于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新的業態的形成和有效釋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群體智慧,將會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同時也對中國制造業“走出去”、裝備 “走出去”,像高鐵等重大的裝備,將會提供有效的支撐。所以我想,“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在發展方式上,可能側重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所面對的中國走向中高端發展和形成強國的夢想是一致的。
第二是關于工業互聯網,現在大家的談法有幾種不同的方式,有叫工業互聯網,以和現在的通訊互聯網對比,有人還說能源互聯網,以對應互聯網在工業領域、制造業領域的發展。作為工業互聯網,它要求和通訊互聯網有一些差別。如何借助于互聯網的優勢,借助 于互聯網技術和應用快速發展所形成的新的生態環境,來更有效地推動和增強制造業的能力,在“互聯網+”和中國制造當中進一步突出了智能制造,推動互聯網與 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協同化,這對未來中國在技術、工業和生態環境建設是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
在工業互聯網當中,我們將會積極部署對工業互聯網的系統研究、試驗網絡的研制,以及在重要的 工業行業領域開始應用示范。特別是在工業互聯網尚未成型,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技術的規范、產品平臺的時候,中國應該,也能夠與主要的國家在合作當中 形成共識的標準和相應的平臺。特別是在發展中,我們也會組建中國的制造業創新中心,以進一步提升技術的引領、科技的創新,服務于產業的發展。
“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作為中國發展的經濟轉型方式,特別是把工業和信息產業結合起來,這也是國家對工信部的要求和社會對我們的期待。最后,我們也會結合在未來發展當中,在機制上,資源配置上,我們會努力為社會營造更好的空間。
“互聯網+”行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具體的、實在的好處?
我們平常除了工作之外都是自然人,生活當中衣食住行都有變化,我們的教育醫療都會產生變化。我說一個基本判斷,“互聯網+”進入了一個什么樣的生態環境?這種生態環境帶有體驗經濟、分享經濟和社區經濟為主要的特征。這個特征帶來一個特點,從制造業來看,老百姓不是遠離制造業,而是近了,怎么近的?過去企業是所謂的B2C模式,設計、制造、定價、營銷,傳統的工業經濟是這樣一個基本特點,是以B2C為主,到商店買衣服、家具、彩電、日常消費品,我做出來什么你選什么。在體驗經濟和共享經濟的環境下,個人定制化出現了,所以衣食住行有配套、有選擇,你想學什么課,可以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包括學分的內容。你喜歡的服裝,年輕女士以前時髦的詞“撞衫”現在沒有了,家居適合你的特點,對制造業提出來是從C到B的轉型,就是客戶為中心的定制化,是當下時代和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衣食住行對于生活和曾經遠離的制造業有新的要求。3D打印技術,你可以在自己家里,不同人可以設計打印出專屬于自己的產品,這樣的一些技術已經從一些玩具開始,到可以在你家里做一些小型生產活動。
第二是中小企業,“互聯網+”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不光是降低價格,同時提質增效。中小企業有什么機會?中小企業原來的融資、信息化成本都很高,現在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有了,在互聯網可以進行眾包設計,進行眾籌資金,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機會,這也是這個“互聯網+”文件當中的內容。
第三是為你的產業,或者生活當中提供更大的便利。舉幾個例子,過去我們看到的是被動的,現在是個人主動化,就是定制時代開始來臨,也出現了零邊際成本社會。這對整個社會發展、消費能力提升和國家整體建設有很大的促進。
面對“互聯網+”,除了積極的心態,也要有規范的監管
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我們過去的一些認識會發生變化,生活的方式和工作的模式會發生變化,這可能是我們要做好的最重要的準備。“互聯網+”推動的重要問題可能有認識上的問題,這個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有些人可能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和接受。
對于打車軟件,現在也有很多專車、拼車的應用。首先看“互聯網+”推動,一方面要實現整個經濟的轉型,另一個角度看要更多地惠民。老百姓日常生活當中對這種方式的接受程度和有效性,應該是推動“互聯網+”、發展互聯網服務業基本價值判斷的標準。現在來看,打車軟件在積極的角度,對于推動資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互聯網的分享經濟和共享經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前也有公寓型的,不都是酒店,可以買一個公寓做投資,拿出來和大家分享,消費者不是擁有者,所以這樣眾多的共享方式出現時,已經在很多行業進入了零邊際成本的消費和應用模式。這種模式從綠色出行,從社會化的發展來看,我覺得是積極、有意義的,因為受到更多用戶的歡迎,方便了,經濟了,同時效率高了。以前說大城市打車難,現在有更方便的方式,像為你個人定制一樣出行,這是一點基本的發展方向,是共享所帶來的一種新的經濟業態,也是我們應該不斷去理解和思考的事情。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互聯網+”或者互聯網在解決信息不對稱、行業壁壘比較多的行業當中,帶來一定的沖擊性和影響性,特別是對市場的規范、政策的制定,以及保證消費者的安全,我覺得這個方面作為政府和市場應該負起這樣的責任,讓這樣的分享經濟以更有效的讓老百姓受益。“互聯網+”有一個專門的行動,就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作為打車軟件,是發展的一種新業態,在市民出行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甚至是較大程度的歡迎,也存在市場規范和安全問題,要保證出行的安全和出行的質量,以后還會有一些行業將會出現這樣新的模式、新的問題。所以面對“互聯網+”,需要我們以積極的心態,但也要有規范的監管,以利于市場健康的發展,讓老百姓更多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