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專家稱政府應提高執行力深化政務公開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 2011-09-02

推進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一公布,即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意見》有哪些亮點?怎樣確保《意見》落到實處?記者近日對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進行了采訪。

深化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的戰略考量

“近年來,我國頻頻發生影響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不可否認,行政決策不公開、權力運行不透明等是導致這些事件的重要因素。《意見》選擇這個時候頒布,是對解決現實問題的一個回應。”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說。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政務公開不斷深化,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全方位推進。但是,與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期待相比,政務公開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

今年以來,在中央部門公開“三公”經費、“郭美美事件”、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溫州“7·23”動車相撞事故、故宮文物損壞事件等一系列熱點事件中,社會公眾對信息公開的質疑和批評不絕于耳。

“抓好重大突發事件和群眾關注熱點問題的公開,客觀公布事件進展、政府舉措、公眾防范措施和調查處理結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意見》中的這一表述,十分引人關注。

“重大事件發生后,一些政府部門總習慣于遮遮掩掩,這份文件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很明確。同時,以兩辦名義發布文件,也體現了中央打造陽光政府的持續決心和戰略考量。”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憲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說。

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政務公開工作。據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此次印發的《意見》是2005年《關于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的意見》的深化和延續,對實踐中創造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歸納和規范。這次《意見》更強調和注重過程的公開,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

“把‘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寫入文件,明確政務公開的方式、手段、程序,強調重大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必須公開,這些是文件的亮點。”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加強政務服務:“服務型政府”建設再次加力

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在強調“深化政務公開”的同時,“加強政務服務”的內容在文件中被單獨列出,這也是一大亮點。

“建設陽光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中央大力推進的戰略方向。公開是服務的一種有效方式,推進公開則要以服務為基礎,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相輔相成,文件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是對新形勢、新期待的回應。”周漢華分析說。

對于“加強政務服務”,《意見》從逐步建立健全政務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服務中心作用、明確服務中心職能、規范服務中心運行、加強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政務服務資源等方面作了明確規定。

“這些內容雖然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作出規定,但從全國層面來講,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作出規定。”全國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意見》中規定:

——各地要因地制宜規范和發展各級各類服務中心。凡與企業和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行政管理事項,包括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均應納入服務中心辦理;

——服務中心管理機構作為行政機構,應使用行政編制,配備少而精的工作人員;已使用事業編制的,應在行政編制總額內調劑出一部分進行替換;

——進駐服務中心的政府部門要對其服務窗口辦理事項充分授權,使不需要現場勘察、集體討論、專家論證、聽證的一般性審批事項能在窗口受理后直接辦結;

——堅持把方便基層群眾辦事作為政務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對于數以萬計的各級各類服務中心如何定位,過去一直沒有明確說法。此次印發的《意見》,從機構、編制、功能以及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實現了有章可循,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再次加力。”長期跟蹤政務服務工作的汪玉凱說。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政務(行政)服務中心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發展,成為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實施政務公開的重要平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強化監督保障:提升執行力是關鍵

“公開透明、高效服務是政府運行的目標。目標能不能實現,落實才是根本。在深化政務公開、強化政務服務方面,我們相繼出臺了很多政策規定,但目前來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執行不到位。”竹立家分析說。

《意見》指出,當前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務公開方面,有的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現象,有的公開內容不全面、程序不規范,有的不能妥善處理信息公開與保守秘密的關系。政務服務方面,服務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公開辦理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等。

“當前,微博等新媒體正在倒逼政府信息公開,但事后的被動解釋,往往是越描越黑,不能讓老百姓滿意,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推動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需要在轉變理念、完善制度上下工夫,確保執行不走樣。”汪玉凱建議說。

為避免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流于形式,此次印發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監督和保障制度:

——在工作機制方面,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政務公開工作的領導,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統一研究部署,解決工作難題。行政首長作為第一責任人,更加明確了領導責任;

——在考核制度方面,把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工作納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行政機關績效考核和民主評議范圍,加強考核工作;

——在監察制度方面,要求建立健全電子監察系統,對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實現全過程監察;

——在監督制度方面,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和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并特別強調了群眾監督,建立群眾投訴制度;

——在責任追究制度方面,強調對工作落實不力的,要進行誡勉談話,限期整改,對損害群眾合法權益、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格追究責任。

《意見》同時提出加強行政機關內部事務公開,要求梳理行政機關內部職權依據和運行流程,查找廉政風險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廉政風險防控措施,加強對關鍵崗位和重點環節權力運行的制約。

編后: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對于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強對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務,都具有重要意義。政務公開是對公權力的約束和限制,深化政務公開和強化政務服務也將是一個漸進過程。在強化政策規定執行力的同時,更要加快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最終確保權力在法制軌道上運行。

地方動態

第四屆信息技術及應用創新人才發展交流大會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京隆重召開

2023(第五屆)中國電子政務安全大會在京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首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考試在黑龍江省舉行

第十九屆海峽兩岸信息化論壇暨海峽兩岸數字經濟項目對接洽談會在廈門舉辦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大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