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部分上市公司競逐各類文學作品IP資源,但其中蘊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2015年被稱作中國的“IP元年”,大量塵封已久的網絡小說等IP資源被陸續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網絡劇等。在去年電影“國慶檔”中,IP的巨大價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7天時間電影總票房達到18.45億元,同比2014年同期10.71億元的票房飆升了72.3%,其中IP電影起著重要作用。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政策鼓勵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各路資本紛紛投入到文化產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這一產業的快速發展。然而,資本逐利的天性需要一定的機制去約束,特別是當資本狙擊各類IP資源并通過資本市場套現時,更需各界高度警惕,仔細審視其背后隱藏的風險。
以仍處于版權糾紛的《鬼吹燈》為例,其超級IP價值已得到市場認可。但這一超級IP背后的培育相當漫長,甚至存在很多偶然因素。上海玄霆人士表示,《鬼吹燈》最早出現在天涯網站,上海玄霆運營的起點中文網工作人員發現后,認為該作品有市場空間,隨后在2006年與張牧野簽訂相關協議,其著作權分成費/轉讓費從最初不足10萬元/年漲至后來的100萬元/年。在當時付費閱讀尚未普及的情況下,IP平臺商從IP發現到培育、營銷、開發商業價值,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資源。
資本市場呈現給投資者的IP,更多的是經過了重重包裝,其前世今生、相關權屬、價值評估是否明晰,是否存有瑕疵,取決于相關方的盡職調查與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從別人手中購買IP,其市場前景是否能夠兌現,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畢竟獲得IP資源只是第一步,要將IP資源變成衍生品,繼而創造出利潤和現金流,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事實上,優質IP被改編為電影、游戲等產品后,落得一敗涂地下場的并不在少數。
IP最終能否開發成功,涉及眾多方面。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去挖掘、培育、投資各類IP資源。但是,在其價值發現機制與約束機制尚需完善的大環境下,應警惕一些上市公司為契合市場胃口而盲目涉足各類IP領域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