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升職記》《余罪》《法醫秦明》……在流行用“爆款”來形容熱播劇集的國產網劇市場,2016年是市場急劇擴容、大小制作公司紛紛入場的增勢年。一部部熱門網劇橫空出世,有多部劇集輕松打入“10億俱樂部”,更有單劇網絡播放量破百億次。
這是網劇最好的時代,機會遍地,初出茅廬者也能一不留神就砸出個爆款;這也是網劇最壞的時代,危機四伏,重金大制作也可能折戟沉沙。從2014年的“自制元年”開始,歷經3年發展的國產網劇,走到了一個岔路口。
產能過剩,“藍海”變“紅海”
上周,新傳智庫聯合樂視視頻共同發布《2016網絡自制劇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年網絡自制劇年產量預計將達到2079集,如果加上往年“存貨”,整體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集,比網劇萌芽的2009年增長近250倍。若保持目前產量增速不變,2016年網劇市場總體規模將達到116743分鐘。假設以受眾平均每天觀看2小時網劇計算,目前網劇的市場容量僅為43800分鐘,這意味著網絡自制劇市場目前已明顯飽和。
剛起步不久就過剩?網劇看上去風華正茂,但似乎也開始重復電視劇產能過剩的老路。《白皮書》還顯示,網劇爆發性增長自“網劇自制元年”2014年開始,僅那一年的產量,就達到了前5年的總和。“大家對網劇的印象就是入門易、成本低,視頻網站紛紛開始砸錢做自制,大大小小的公司開始進場。”合一集團(優酷土豆)總裁楊偉東直言,網劇熱像極了電影熱,各種熱錢進入這片“藍海”,很快就把市場炒成了“紅海”。
類型單一,觀眾可選擇性不高
照理來說,市場規模增大,網劇的類型選擇也應該相應增多。但根據《白皮書》公布的數字,目前自制劇共有29種類型題材,其中以喜劇/搞笑、都市/時裝、愛情/言情、劇情四類為主,占據58.06%的市場份額。從整體來看,2015年時網劇的類型最為豐富,達到25種,到了2016年,類型回落至16種。
優酷2017年網劇戰略提出了“3+X”,其中“歡樂喜劇”“燃血青春”“純美絕戀”三種類型被當做重點方向,也體現了視頻網站對未來網劇類型的判斷。劇評人“納蘭驚夢”發現,雖然網劇市場容量擴大,但其實觀眾可選擇的類型范圍在縮小,“網劇的主流受眾對題材類型是有偏好的,網站向來又是流量導向,會根據受眾偏好來導向類型,自然而然就會集中發展某幾種題材,而不是為所有的題材提供試驗田。”
尤其是最近,罪案懸疑類題材成了香餑餑,前后腳開播的《法醫秦明》《如果蝸牛有愛情》《美人為餡》等,都將鏡頭對準了一線干警,讓不少網劇觀眾調侃“看劇快學會破案了”。五元文化創始人、導演五百在業內最先拍攝罪案劇,代表作包括《心理罪》《滅罪師》。在他看來,罪案劇的井噴源于電視播出的長期缺席,而從題材本身來看,確實很有拍攝價值。但對于一窩蜂的市場導向,他認為應該理智區分,“一個導演對想要創作的題材類型,不應該有什么所謂的偏重選擇,好內容、好故事和正確的價值輸出,是評判題材是否適合的標準。”
精品難尋,流量大戶還是傳統劇
數量的增長、競爭的加劇,并未直接導致品質的提升,“制作精良”“品質力作”等形容詞,很難能和網劇畫上等號。2016年當紅網劇《太子妃升職記》依然以“小成本制作”“窮劇組”等噱頭傳播,即便是下半年走紅、由傳統老牌公司新麗制作的《余罪》系列,制作規模也依然停留在中小量級。
觀眾們也在用鼠標投票,網絡上吸引最多觀眾收看的“流量大戶”,并非純網制作的自制劇,依然是同時在電視臺播放的傳統大劇。據統計,2015年網絡播放量排名前十的劇集,均來自傳統電視劇集,而2016年進入“百億俱樂部”的劇集,如《誅仙·青云志》《老九門》《幻城》等,也都同時在江蘇衛視、東方衛視和湖南衛視等平臺播放。
“視頻網站本身是逐利的,這些傳統大劇需要大明星、大制作和大預算,貿然押寶,風險很大。”納蘭驚夢認為,盡管這兩年視頻網站手握重金,完全有能力自己組局來做劇,但它們依然選擇把錢花在了買版權上,“畢竟依靠傳統電視劇評價體系制作的劇集,相對來說更加保險,能夠在電視臺播出意味著品質有保證,性價比也相對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