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接連發生煤礦、非煤礦山、道路交通事故和建筑物、橋梁垮塌事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
記者從日前在北京召開的“兩化融合促進安全生產經驗交流會”上獲悉,加快推進兩化融合,不僅能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生產。如中石油的GPS車載終端中加裝安全指標檢測器,既提高了配送管理水平,更提高了安全環保能力,使超速車輛減少60%。而濟鋼集團通過實施安全信息化,2010年生產事故降低11%,設備事故減少13%。
信息化是安全生產必然選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指出,安全生產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務,促進工業領域安全生產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應有之義。
安全生產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工業尚處在重化工業階段,是生產安全事故的“易發期”和“高發期”。“十一五”期間,全國安全生產狀況總體穩定,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10萬就業人員事故死亡率分別下降71%和45%。但我國安全生產主要指標與國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較大。賽迪智庫在大會上發布的專題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億元GDP事故死亡率約為先進國家的10倍,工礦商貿10萬人事故死亡率是先進國家的2倍多,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多。因此,必須加大力度,不斷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提升規范化標準化程度,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安全生產是工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在大會發言中說,“十二五”期間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也是有效預防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減少人員傷亡、實現安全狀況根本好轉的重要時期。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十二五”期間,我國安全生產領域制定了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礦商貿10萬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以上的目標,可見安全生產任重道遠。
要實現以上目標,既要有信心,更要有正確的理念。北京首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鑫泉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對企業安全生產來說,設備的先進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運營理念的先進性。從安全生產的經驗看,70%以上的事故仍然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責任事故,再先進的設備仍然需要有良好的運營機制來保證其得到有效發揮。而北京首安建設的安全業務數據平臺,本身就是對企業安全生產業務的梳理和改造。
運用信息技術促進安全生產是兩化融合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和切入點,信息化是提高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運用先進的自動化、信息技術,并借鑒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理念,提供具有預測、預判、預控能力的管理手段,通過管控一體化,實現安全管理由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的轉變、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的轉變、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轉變,這是安全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但是,當前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還存在各種問題。比如:系統化應用比例較低,整體應用水平有待提高。專家指出,目前的應用大多數集中在監控監測等相對初級的層面,安全綜合管理、HSE等系統化應用相對較少,安全生產信息化系統與其他業務系統之間的無縫銜接以及信息共享還不夠順暢,信息化標準體系尚未建立,難以實現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也加大了企業信息系統維護、升級以及跨區域管理的成本和難度。
重點行業探索安全生產信息化
業內人士建議,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兩化融合工作的不斷推進,必須加快信息技術在工業企業生產活動各環節的滲透,從多個方面提升安全生產工作的效果。
比如,在生產裝備方面,加快設備的數控化安全改造與提升,有效減少操作者的不安全行為給生產安全帶來的威脅;在生產過程中,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對特種裝置設備、高風險生產流程、重大危險源等進行動態監測監控,實現安全調度和綜合管理;在倉儲運輸等配套環節,結合GIS、RFID物聯網等新技術,對民爆產品、危險化學品等進行全程動態監控,不留絲毫漏洞。
“十一五”以來,經過各級地方政府和工業企業的共同努力,兩化融合促進安全生產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在鋼鐵行業,鞍鋼集團通過煉鋼-連鑄-連軋生產過程的故障診斷、預測與預知維護示范線,運用預測維護的新理念提升了主流生產線安全程度,提高設備作業率3%;在有色金屬行業,河南靈寶黃金通過地下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尾礦庫在線監測等系統建設,有效減少安全管理成本,每年可降低事故發生率40%以上,減少事故損失1600萬元以上;在石化行業,中石油通過危險品公路運輸安全服務平臺,提高了配送管理水平、車輛管理效率和安全環保管理能力,2010年百萬車公里事故頻次和百萬車公里事故經濟損失率分別比2007年下降60%和40%;在裝備行業,三一重型裝備通過應用基于預防性維護理論的安全信息管理與分析技術,實現當季度車間安全預算投入下降12%、設備故障發生率降低11%、設備維修及時率提高33%。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副總工程師趙彤介紹說,中石油應急管理平臺從2009年開始建設,2011年5月已上線運行,主要功能包括兩部分:常態管理業務,包括值班管理、基礎管理、應急演練和地圖定位;非常態管理業務包括事件信息上報、事件管理和地圖定位。
國家電網公司信息化工作部主任李向榮認為,信息化讓電網更安全,永不“掉電”。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推進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引入機器人巡檢等技術,加快實施各電壓等級變電站無人值守。“十一五”期間,電網和設備事故減少80%和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