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然而,如何在有限的資金下實施信息化?怎樣選型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中小企業是否需要云計算?如何發揮技術的最大價值,實現企業轉型升級……等等諸多問題都是擺在中小企業主面前的疑問。近期,賽迪網通過對話多位業界專家、分析師、企業高層以及政界人士,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疑點、難點以及突圍之道做了全面的剖析和指引。在此,我們總結為八個字:
“行隨思變應需而動”是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根本要求,隨著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從無到有,從起步到普及、提升,“行隨思變應需而動”也經歷了從僅停留在概念上到真正開始付諸實施,從信息化“個別”、“局部”的“行隨思變應需而動”向“全面”、“整體”的“行隨思變應需而動”發展。從另一方面看,這一轉變過程即是企業從觀念、技術、商業模式等的轉變。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信息化是發展必經之路
據《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需求與現狀白皮書》調查顯示,“企業對信息化作用認識不足”一因素以59.4%的比重占據首位,這些企業普遍認為信息化對于企業的發展和盈利起不到決定作用。對信息化作用認識不足的本質是信息化觀念不強,隨之便會導致企業對信息化信心不足、信息化投入不多、信息化積極性不高、信息化成功率低、信息化環境不佳等一系列問題,最終致使中小企業信息化停滯不前。而對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企業的CEO或老板,而并非CIO角色,這是由中小企業的體質結構所決定的。
企業管理與信息化專家吳文釗對賽迪網表示,CIO只是中小企業信息化過程中的助推器,決定信息化成敗的關鍵因素不在于IT人員能力的強弱,也不在于軟件公司的產品有多么好,而在于對信息化起主導作用的企業CEO或董事長職位的最高領導者,他們才是決定信息化成敗的關鍵因素。
因此,要想推動中小企業信息化步伐,首先需要轉變中小企業主的觀念,提高中小企業主對信息化價值的認識,隨之,再考慮如何部署信息化,這就要遵循“應需而動”的原理。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企業管理運營服務中心主任陳崇鈺對此指出:“中小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取決于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部分初具規模的企業信息化進程達到了一定水平,然而大部分中小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仍有待發掘和引導。中小企業在進行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會把建設信息化作為一種成本投入,事實上,通過投資信息化建設,能提高企業效率,節省運營成本,以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客戶,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從成本到投資,是一個觀念的轉變,也是當今企業制勝的必要條件。
利用新技術助推企業跨越式發展
中小企業由于資金有限、人才匱乏等因素導致信息化水平明顯不足,然而在近期的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對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需求,如“能在不同終端設備(PC、平板、手機、電話等)之間無縫切換”;“消除信息孤島”;“支持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的有效利用”;“智能化的IT管理”;“可從高靈活性的架構和眾多整合選項中顯著受益,輕松實現擴展,更加靈活的部署選擇,從而全面滿足企業各流程、各部門的應用需求”等,中小企業迫切希望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利用信息化服務對企業業務和決策提供支撐作用,達到高效智能的信息化水平成為越來越多中小企業的需求所在。
隨著云計算、虛擬化、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技術的涌現,讓滿足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多種需求成為可能。特別是云計算、SaaS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對于破解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的難題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首先,云計算能夠為中小企業節省IT基礎設施建設的巨額投資。其次,云計算能夠讓中小企業應用到豐富的性能先進的大型系統平臺與重要信息資源。第三,云計算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多種多樣的、能夠滿足不同業務發展需要的軟件應用服務。
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均把“云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部分來強調。據悉,預計到2012年,中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市場規模將達到2697.6億元。未來3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10.1%。據賽迪顧問預測,未來3年,云計算應用將在中國市場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機構采用,市場規模也將從2010年的167.3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1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1.5%。
賽迪顧問有限公司企業信息化咨詢中心經理辛華表示,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出現為解決中小企業信息化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技術特點和業務模式,對轉變中小企業發展方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具有促進和支撐作用;對于信息化服務商來說,云計算、云服務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目前云計算在中小企業應用上還屬于試水階段,針對中小企業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目前想微軟、用友、惠普等眾多廠商都將云計算作為戰略發展重點,此外,針對中小企業的云服務平臺也在涌現,中國中小企業協會企業管理運營服務中心執行主編朱曉光表示,中小企業協會正在和IBM、上海電信、金蝶、用友、SAP等國內各個解決方案供應商展開合作,共同打造一個適合中小企業使用的云服務平臺,該平臺將包括所有適合中小企業信息化的應用軟件產品,以Saas這種租賃模式推薦給中小企業,企業日常運營的各個方面均可以在云服務平臺上得到應用。除了信息化應用外,該平臺還和金融服務、融資掛鉤。相信在不久,更多的中小企業將享受到云服務帶來的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優勢。
朱曉光還特別強調,“中小企業要想快速發展,首先要融資,即給中小企業輸血,其次是信息化,企業獲得資金以后要用利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實現流程化及內部的標準化,中小企業需要標準化的服務、標準化的產品以及內部標準化的流程,這些都可以用信息化手段串聯起來,從而實現企業內部的升級,從而改變中小企業的生存模式,實現轉型升級。”
借鑒國外經驗推動我國中小企業信息化
中小企業群體之于各個國家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歷史、國情、文化、政策等方面的不同,每個國家的中小企業都呈現不同的發展狀態。但經過總結和分析,仍有諸多因素是值得我國中小企業學習和借鑒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專家姜奇平指出,“我國目前正面臨著電子商務的良好機遇”,“相對于其他國家喪失機遇的情況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雖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好的之一。”姜奇平認為,他們的優勢更多的是在傳統的中小企業,而在互聯網的支持下,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是處于優勢并且頗具潛力,中小企業應該抓住并利用好這個優勢。
其次是創新。眾所周知,美國幾乎是大部分電子技術的發源地和聚集地,而這背后是其國家豐滿的創新意識,中小企業也呈現出創新層出不窮充滿活力的狀態,中小企業使用新技術的程度都很高。這一點正是我國中小企業所欠缺的重點要素之一。
目前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從多個方面制定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和規定,大力提倡和鼓勵企業創新,維護企業發展創新的相關制度政策也正在日益完善中。
再者,人才的培養。在國外,信息化人才的培養和CIO的地位相對受到重視,CIO能直接參與制定企業發展規劃和經營決策,使信息資源可以有效利用到實際中來。而在我國,要實現這一點還有很多現實因素的制約,主要原因仍在于企業高層對于信息化價值的認識局限。
此外,作為產業鏈的一員,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提供商也需要轉變思維,從以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
談及云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姜奇平表示“在中國云計算還是面向IT運維方面,和美國相比差了整整一個時代。”
“中小企業常常處在差一口就淹死的狀態,他們所找尋的是救命稻草,考慮的是眼前的生存問題,完全以自身的效益為出發點。但是現在大部分IT服務商往往以大中型企業的定位來為中小企業服務,這樣嚴重錯位,沒有考慮到中小企業的根本所需。”
姜奇平指出,我國問題的解決,最主要是要影響服務商導向,讓他們從中小企業需求出發。更確切的說,服務商要從自我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不再整天只拿IT和技術說事,只有轉向面對應用的社會化服務,才是本質。
由此可見,“行隨思變應需而動”不僅適用于中小企業,同樣適用于服務提供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抓住新技術新應用來提升企業信息化,對于服務于中小企業的解決方案提供商而言,誰能把握住占中國市場90%以上的中小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需求,誰將在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