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網絡用語表情達意。然而,近日一項對2002名常用網絡語言的受訪者進行的社會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語言日益貧乏,主要表現是基本不會說詩句(61.9%)和不會用復雜的修辭手法(57.6%)。
然而,幾乎無所不包的網絡語言和表情包,也讓我們在現實中變得“不善言辭”。經常和過多使用網絡語言和表情包,會讓我們慢慢遺忘原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其文化內涵,就像我們如今常用鍵盤打字而不寫字,時間久了就會提筆忘字一樣。一些網民說,現在經常想不起來以前常用的基本的成語和名句。網絡聊天中過度依賴簡單易懂的網絡語言和表情包,也會鈍化我們的思維,產生惰性,在網絡交流中不愿、不想或不能思考與使用更有文化內涵的語言。
另一方面,現在許多人長期依賴,習慣了網絡社交,減少了在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語言交流。基于網絡的無限延伸性,看似我們的“朋友圈”在擴大,其實真實的社交范圍在縮小,這同樣在危害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實際上,每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多地需要通過現實中的工作、學習、生活環境進行磨練和提高,鍵盤打字可以修改刪除,現實社交中的語言交流更考驗我們的語言表達功夫。
一句話,語言越來越貧乏是一種“網絡病”。當網絡語言、表情包以及網絡社交,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上喧賓奪主,讓我們的溝通變得短平快時,我們每個人的遣詞造句能力和耐心勢必會降低,在現實中我們就要付出應有的代價。比如,大家遇到好笑的事情只會說“哈哈哈”,一些人的語言貧乏到只剩下粗鄙的網絡用詞。這是值得警惕的。
如何改善語言貧乏的問題?在上述調查中,有受訪者建議進行獨立思考,訓練自己的語言邏輯;有受訪者建議多讀經典,提高個人的文化水平;還有受訪者建議創造鼓勵多元化表達的平臺和氛圍。在我看來,獨立思考,訓練自己的語言邏輯,是重中之重。語言貧乏其實是思維思想貧乏的體現,只有有思想,才能有內涵豐富的語言。一個語言貧乏的人,肯定也是一個思想貧乏的人。總之,我們應該對網絡語言和表情包有足夠清醒的認識,不能盲目貪圖新奇感新鮮感,損害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