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6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科學院、國家航天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發布《國家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2024—2050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統一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規劃》提出了我國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學主題和17個優先發展方向。5大科學主題包括“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優先發展方向有空間引力波探測、地外生命探尋、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介紹,《規劃》明確了到205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路線圖。
丁赤飚:至2027年,運營中國空間站,實施載人月球探測、探月工程四期與行星探測工程。2028—2035年,繼續運營中國空間站,論證實施載人月球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科學任務。2036—2050年,論證實施30余項空間科學任務,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天問一號開啟我國火星探測的序幕。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司長楊小宇透露,未來將會發射天問二號、天問三號、天問四號。
楊小宇:天問二號對小行星進行采樣返回。天問三號將進行火星采樣返回,對火星的環境進行探測。天問四號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對木星的空間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空間站聚焦空間生命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以及空間新技術四大研究領域。
林西強:將發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2米口徑巡天空間望遠鏡,有望在宇宙學、星系科學、銀河系、太陽系天體、暫現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學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