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江南,萬物繁茂,“豐”景怡人。
金壇合成生物產業園里,常州新一產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正在快馬加鞭地生產。一盒盒逆轉錄酶及相關配套試劑被整齊地碼放在冰柜,已經被海外客戶預訂。
作為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2023年孵化企業,新一產公司當年就實現出口,發展速度令人驚嘆。
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深入江蘇,所到之處“新”意盎然,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成長,為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積累充足底氣。
“創新基因”驅動產業增量
亞洲規模最大的基因測序中心、質譜產業服務平臺、華東首家千萬級生物樣本庫……在南京生物醫藥谷,處處透著一股濃濃的創新氣息。
“我們始終把人才和創新放在第一位。”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史瑞文告訴記者,該公司建成了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過去5年,研發團隊從200人壯大到1000人,研發投入達72億元,專利申請數超過900項,創新藥占銷售收入比重從32.9%提升至72%。
目前,南京生物醫藥谷引進培育了包括10余位院士在內的500多名高層次人才,為園區10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注入優質的“創新基因”。2023年,南京藥企獲批新藥94個品規、占江蘇省近1/3,生物醫藥產業營收突破2000億元大關。
常州市則瞄準合成生物產業新賽道,下好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手棋”。
自2022年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落戶金壇以來,常州已先后建立了南京師范大學常州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華羅庚創新中心以及河海大學生命科學院等多個研究機構,吸引了近千名研發人員。目前,常州已形成“一城三園”的合成生物產業格局,預計到2027年,該市合成生物產業產值將超1000億元。
同時,江蘇省科技廳著眼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趨勢,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醫藥、前沿材料等領域,支持89個產業前瞻技術研發項目和85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今年,科技廳又瞄準未來網絡、合成生物、類腦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布局80個前沿技術研發項目,以期催生新產業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雯認為,江蘇是科教大省,人才和成果豐富,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科技成果轉化激發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形成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的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科技底座”夯實產業根基
天氣升溫,無錫航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間內也是一派火熱。智能化設備高速運轉,一片片閃著銀光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源源下線,它們將被安裝到國際最先進的Leap發動機上,助推空客、波音等大型客機翱翔藍天。
5月底,航亞科技的航空發動機關鍵零部件三期項目子項目竣工投產,意味著該企業的產能跨上新臺階。航亞科技總經理朱宏大表示,通過專業化和數字化的深度融合,企業塑造了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產業現代化的起點是創新。近年來,南京、無錫等依托高校院所,瞄準低空經濟、空天產業等新賽道拓圈強鏈。
2018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積淀多年的無人機成果飛進全新的產業風口——與南京市浦口區展開合作,布局低空經濟產業。
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南京在“低空經濟專利有效量集聚”指標方面,僅次于北京、深圳。目前,南京已集聚低空經濟企業百余家,2023年,全市低空經濟關聯產業營收近30億元。
蘇州的光子芯片、常州的新能源電池、南京的智能電網裝備……今年一季度,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0.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突破50%。
江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張華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新舊動能轉換發揮著關鍵作用,它能夠最大程度放大傳統產業的優勢,實現人口和資源等傳統要素的利用最大化。同時,它為新技術提供產業機會,讓數據等新要素釋放創新潛能。
目前,江蘇13個設區的市全部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3年,江蘇出臺《關于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打造生物醫藥等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計劃到2025年實現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倍增,成為全省經濟增長新引擎。(記者 張 曄 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