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長通道”上,來自科學技術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與記者面對面,不回避問題和困難,用扎實的數據和實打實的成效向世界展現我國經濟向好的澎湃“源動力”。
布局新領域新賽道,抓住新質生產力技術源頭
張玉卓表示,今年國資央企推進高質量發展,重點將從促進量的合理增長、質的有效提升和高水平協同等方面發力。在“頂天”方面,中央企業有很多標志性成果,包括國產大飛機、國產大型郵輪、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第四代核電機組等。但在“立地”方面仍要加強,要通過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力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聯合國內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頭部民營企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等,解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源頭問題。
如何推動央企強化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布局新領域新賽道,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張玉卓概括為三個字——“源、升、態”。
“源”是指技術源頭。中央企業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技術源頭,中央企業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關起門來,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升”是指產業升級。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提升效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受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態”是指創新生態。中央企業要摒棄過去“短期投入、短期收益”的落后理念,要敢于走最難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堅固的堡壘。
“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占比要達到35%。”張玉卓說。
主糧生產機械化,端穩“中國飯碗”
過去一年,自然災害沒少發生,糧食還能豐收?嚴重洪澇疊加局部干旱,糧食產量會再創新高?針對這些犀利的問題,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絲毫沒有回避。他坦言:“去年的‘爛場雨’使得夏糧減少25億斤。但通過‘以秋補夏’‘以豐補歉’,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上年增產了177.6億斤,再創歷史新高。”
“手中有糧”的底氣讓公眾倍感踏實。唐仁健用數據說話:2023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7公斤,繼續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糧食是剛需品,如果缺糧,市場價格一定會有所體現。”唐仁健說,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去年國際大米價格指數上漲21%,但國內大米價格上漲比例為1.7%。
“手中有糧”的底氣來自于我國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唐仁健說,當前三大主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比如,95%以上的小麥為機收,一臺機器頂過去100個勞動力;我國已經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即便在2022年長江流域多省高溫干旱時,仍能保障89%中稻和95%晚稻有水可灌。
構建水資源配置網絡格局,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我國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水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面對這些問題,如何給出有效對策?
“要促進水資源在時間層面實現跨期調節、以豐補枯,在空間層面實現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說,推進國家水網建設的目標是,增強水資源調控能力和水資源供給能力,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為此,國家水網建設將加快構建水資源配置的網絡格局。李國英介紹,預計國家水網將于2035年建成,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這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這三條調水線路為骨干,構建起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繼而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科技日報北京3月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