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生態環境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完成兩個履約周期 預期建設目標順利實現
來源: 人民網 作者: 發布時間: 2024-02-26

人民網北京2月26日電 (記者王仁宏)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上線交易。今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已順利完成了兩個履約周期,已實現預期建設目標。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

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體系。國務院實施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臺管理辦法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3個管理規則,以及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技術規范和監督管理要求等,對注冊登記、排放核算、報告、核查、配額分配、配額交易、配額清繳等涉及碳排放權交易的關鍵環節和全流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和規范,初步形成了擁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規范以及注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業務規則組成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法律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

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建成了“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布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成立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相關活動精細化管理。建成并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管理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策科學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形成。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智能預警,將數據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創新建立履約風險動態監管機制,督促企業按時足額完成清繳。參與碳市場企業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內控制度,將碳資產管理納入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相關企業的管理能力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

四是市場表現平穩向好。市場活躍度和第一個履約周期相比,第二個履約周期有明顯提升。截止到去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第二個履約周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19%,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周期增長了89%。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至每噸80元左右,上漲66%左右。第二個履約周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參與交易的企業占總數的82%,比第一個履約周期上漲了近50%。

趙英民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健康運行,為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落實了企業的減碳責任。利用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分配,將碳減排目標要求直接分解到企業,使企業成為減碳的主體,壓實了企業責任,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實現了對第一大碳排放重點行業(電力行業)的碳排放有效控制。

二是降低了行業和全社會的減碳成本。通過碳排放配額交易,碳市場為企業履行減碳責任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擇,幫助行業實現了低成本的減碳。據測算,這兩個履約周期,全國電力行業總體減排成本降低了約350億元。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范圍不斷擴大,碳排放資源在全國范圍內不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將最終實現全國總的減排成本最小化。

三是碳市場形成的碳價,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等碳定價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參考,促進了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了基礎支撐、資金支撐。以碳市場為核心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促進了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從而推動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四是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重點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碳減排、碳管理的專業人才和相關機構,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地方動態

第三屆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信息協會第五屆信息技術服務業應用技能大賽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

穩中有進蓄勢能 改革攻堅齊發力 2025年中國信息協會年中工作會成功召開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王金平赴日照開展產業互聯網專題調研

第四次數據標注產業供需對接會暨央企走進國家數據標注基地(保定)舉行

  • 協會要聞
  • 通知公告
<span id="rz99h"></span><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th id="rz99h"></th>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video id="rz99h"><span id="rz99h"></span></video></span>
<progress id="rz99h"></progress>
<progress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strike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trike id="rz99h"></strike>
<th id="rz99h"></th><span id="rz99h"></span><strike id="rz99h"></strike>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th id="rz99h"><noframes id="rz99h"><span id="rz99h"></span>
<span id="rz99h"><noframes id="rz99h">
<th id="rz99h"></th>
大沢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