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17日是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今年的主題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增強最不發達國家的能力”,我們特別關注數字弱勢群體,探討如何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增強弱勢群體的能力。
數字弱勢群體是以老年人為主的在新媒體使用方面相對弱勢的人群。也有觀點將數字弱勢群體定義為受到經濟、文化或技能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主動或被動遠離數字化生活的人群。
近年來,我國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手機、電腦、移動支付等相關數字產品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也必須正視信息通信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副產品”,以及因為快速發展而被忽視的廣大弱勢群體。
在江蘇蘇州電信營業廳,工作人員正在為老年人普及防詐知識,輔導如何使用防騷擾攔截功能等手機應用。李莉/攝
我國有超10億的網民,近幾年,受多種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用網。與此同時,他們上網的質量卻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一方面,全社會在加速數字化,移動支付、網絡購物、預約訂票等已經成為日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另一方面,眾多老年人卻被排斥在這些“便利”之外,“學不會、沒人教、怕被騙”成為他們經常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到來之際,我們采訪了多位關注互聯網適老化領域的專家,他們認為,我國存在廣闊的數字養老市場,應該從社會層面重視老年人的用網質量問題,同時還要加強青年人對老年人的數字反哺,給他們更多情感上的照護。
越來越多老年人開始上網
76歲的劉大爺正坐在小區廣場的長椅上刷著手機里的短視頻。
他告訴記者,現在最常用的軟件是微信和抖音,每天用手機的時間很長,通過微信和子女聊天,也會參與小區微信群里相關話題的討論。他說周圍很多朋友都會使用手機上網,但對于網絡購物、買票等“高級”功能,劉大爺表示自己依然不會用。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6億。據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估計,到2024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而到2035年,這一比例將接近30%,老齡社會將是中國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的常態。
根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底,我國網民規模為10.67億。其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占比提升至30.8%,相比三年前幾乎翻了一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智能手機等設備的進一步普及,加上過去三年數字化應用的大規模推廣,使用互聯網的中老年人占比也在快速增加。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周裕瓊長期關注老年人的用網問題,她告訴記者,疫情加速了老年人用網需求的增加,但老年群體內部的上網質量還存在巨大的差異。她舉例表示,老年女性的上網積極性要明顯高于老年男性,但更多老年人對于智能手機里的其他功能,比如購物、打車等就不太愿意嘗試。
“現在我連信息都不收,電話號碼不熟的來電一概不接,因為老年人容易受騙啊。這個(微信)我不知道,但肯定也有很多詐騙,我不想學。”在周裕瓊的走訪中,老人這樣告訴她。
她認為,需求不強、精力有限,再加上對科技的過度恐懼,導致老人的數字技能難以實現質的飛躍。
“當代中國老人的成長與生活經歷,使他們習慣于簡單機械的、命令式的灌輸,數字思維恰恰與之背道而馳。因此,圍繞網絡出現的代際鴻溝,更多地表現為數字思維與傳統思維的碰撞、數字生活方式對傳統生活方式的挑戰。”周裕瓊表示。
網絡適老化改造進入“深水區”
老年人的用網環境正在迎來巨大改善。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明確提出“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形成長效機制相結合”等重要基本原則。
此前,工信部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重點工作包括互聯網網站與移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等,明確提出“互聯網適老化”議題,要求積極融合運用新技術,切實促進產品豐富多樣和服務方便可及,提升互聯網應用無障礙化普及率。
“目前已經完成1142個網站的信息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范圍涵蓋主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金融服務、新聞媒體等主流網站。”中國互聯網協會無障礙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黃暢告訴記者,他們會對相關網站的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情況進行評測,合格的網站會被授予信息無障礙標識。
黃暢是“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他告訴記者,當前工作的重點是推進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交通出行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工作。
在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服務認證平臺網站上,記者注意到,在公共查詢一欄,所有通過適老化評測網站的機構名稱、網絡域名和標識情況都有詳細介紹。在標識情況一欄,分別展示自我評價、機構評價和用戶評價得分。
然而,黃暢也坦言,很多網站改造成本高、體驗效果一般是目前遇到的主要問題。他舉例表示,一些網站經營者為了完成改造任務,推出一個簡化版本,在原有網站基礎上把部分功能提取出來,另設置一個界面,將其命名為“關懷版”或“老年版”,供老年人使用。黃暢認為,這一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并不一定適合老年人,而且這一設置也違背了信息公平的原則。
“老年人不是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設置一個‘特供’版本的網站,反倒讓老年人更加與互聯網世界隔絕。”黃暢告訴記者。
此外,還有許多老年人并不知道適老化版本的存在。周裕瓊曾在社區開設新媒體工作坊,專門幫助老年人使用手機上網。她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手機APP已經開發出老年模式,一些主流網站還開設了老年人專線,但老年人卻不知道這些功能的存在,如何讓老年人知道這些信息也非常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云教授在長期調研中也發現,很多地方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或產品還主要是用來看的、用來展示的,這時更多地體現為光鮮的智慧技術之“毛”,還未真正與養老模式的“皮”做到很好地對接和融合。
幫助老年人上網應多一些耐心
當前我國人口保持健康的平均預期壽命約為68歲。據左美云團隊的測算,從2028年起,第一批“60后”開始進入帶病生存、“與病為友”的階段。而這一代老年人很大部分擁有智能手機,對互聯網等智慧技術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健康信息素養和智慧技術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他們對于智慧養老的需求會顯著增加,智慧養老的市場規模會顯著擴大,智慧養老的運營模式也會日漸成熟。”左美云對未來我國養老市場保持樂觀態度。
在黃暢的工作中,他也呼吁不能僅把適老化改造當成一種輔助技術,而應該將其發展成一種智能應用技術。許多從業者都沒有完全認識到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中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他告訴記者,適老化改造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是某個單位或部門的任務,需要全社會重視這項工作。
老年人現在已經有半只腳踏進數字世界的大門,怎么幫助他們把另一只腳也踏進來,這是周裕瓊和她的團隊長期研究的問題。
絕大多數老年人擁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生活智慧,卻往往被忽視。而我們幫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時總是缺乏耐心,經常是一句“你又不懂”或者“那些功能不要碰”就結束了。
此前,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指出,在遇到數字困難時,超過一半的中老年人首選的求助對象是自己的子女,年輕一代應該成為幫助家庭中中老年人解決數字問題的主力人群。
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父母對兒女的哺育并非單向的,兒女總是積極主動地反饋與成長。然而在數字反哺過程中,兒女對父母的反哺卻更多地表現為單向而重復,這既有可能令年輕一代厭煩,同時也無助于提升老人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
周裕瓊認為,我們現在對老年人的幫助仍停留在器物層面。“比如我們總是把自己用舊的智能手機給家里的老人使用,卻沒有告訴他們有哪些功能、該怎么使用。”
她現在在做的一項工作是推動青年學生參與助老行動。現在很多地方的大、中學生都有義工工時要求,而這一群體基本都是“數字原住民”。把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和想做義工的青少年連接起來,讓年輕人對老年人進行數字賦能。周裕瓊向記者表示,她們正在開發一款APP,想要同時解決老人不會用手機、學生無處做義工這一老一小兩代人的痛點。
“有時也會遇到老人‘故意’不學新技能,或許只是為了找到更多借口和兒女互動。”周裕瓊告訴記者。(記者 方正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