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由中國信息協會主辦、信用專業委員會承辦的首屆“信用中國論壇”在北京舉辦。會議聚集社會治理轉型與信用經濟模式創新。
中國信息協會會長何翠芹在論壇致辭中說,研究社會治理與經濟改革并軌運行、信用管理與信用服務相輔相成、信息化建設向信用化管理升級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標準,是中國信息協會和信用專業委員會的重要職責所在,也是主辦首屆“信用中國論壇”的初心。
信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宋紅光認為,自2014年6月國務院頒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以來,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具備良好的信息化基礎,即將進入實施社會信用化管理的后半程。“提升標準、擴大規模、加快進度、強化應用”將是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大勢所趨。
此外,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業委員會還發布了我國首個綜合信用管理平臺,希望通過此平臺解決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存在的“九龍治水”問題,實現政府信息化管理向信用化管理的升級。
宋紅光表示,目前全國各地90%以上的信用信息平臺是由IT公司建設的,其主要功能是進行信用信息歸集和報送、實現信息的公開公示和交換共享,暫無其他功能。迫切需要建設能提供信用主體評價、分級分類監管、信用報告生產和深度信用服務的信用化管理平臺,實現政府信息化管理向信用化管理的升級。
據介紹,信專委發布的信用管理平臺由兩網、三庫、四系統構成。即信用門戶網、信用服務網;大數據庫、信用信息庫、信用產品庫;征信系統、分析系統、信評系統和數字化服務系統。與大部分平臺強調IT技術不同,綜合信用管理平臺以指標體系、評價模型為核心,通過征信系統形成大數據庫,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形成信用信息庫,通過信用信息的評級、評價、評估形成信用產品庫,通過數字化的報告結果輸出,滿足政府監管、交易交往、投資融資和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等海量需求。能提升監管效率,降低監管成本,控制社會管理風險,其功能和作用在信用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信專委秘書長斯蘭說,信專委正在組織實施“縣(區)域信用經濟模式創新工程”,將采取“統一模式、統一標準、統一平臺,統一流程”的原則,在參與創新工程的地方推動信用管理平臺建設。最終形成網格化的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基礎,總結出可復制、能推廣的經驗,讓數據產生信用,讓信用具有價值。為各地政府的社會治理轉型和經濟資源配置提供信用化的管理工具。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新華社中經社、河北清河縣政府、北京信用協會、中關村信用專委會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和媒體代表出席了論壇。會議由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信用專業委員會會長朱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