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行各業數字化程度的提高,教育行業也加快了數字化轉型的腳步,出現了許多關于從數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資訊。所謂智慧教育,就是指依托物聯網、云計算、無線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智慧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為解決當前教育難點提供了重要途徑,有助于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主流業務的深度融合,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智慧型人才。
“寬帶網絡校校通”全省中小學寬帶網絡接入率100%;網絡帶寬達到100M以上學校100%;實現了“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空中黔課”在線教育,覆蓋全省670.7萬中小學生;2020年發布的《2019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我省教育信息化應用排名從2018年的全國第21名躍升到2019年的全國第10名。
一課“兩端” 在線教學 大數據讓教育更便捷
“一堂課上兩位老師給我們上課,一個在教室里,一個在屏幕上,課程有趣又生動。”冊亨縣丫他鎮民族中心小學五(1)班學生林川雅說。林川雅所說的“特別的課”,是興仁縣第七小學的教師借助金州教育云大數據平臺在進行的“雙師教學”。
丫他民族小學距離冊亨縣城18公里,是一所典型的偏遠山區學校。如今,學校不僅通了千兆的教育云大數據專線,每間教室都安裝起了白板。教學中,興仁縣第七小學還將丫他鎮民族中心小學作為第二課堂,實施同步課堂互動教學,以彌補該校師資力量不足、優質課程資源緊缺等問題,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效果。
“金州教育云大數據平臺,為黔西南州的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和教學服務。一校帶多校、強校帶弱校,為我省邊遠民族地區實現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和質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撐。”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漆思說。
近年來,黔西南州依托“金州教育云”平臺,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云+端”應用,積極探索“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地區網絡教研發展新模式,全面推進“互聯網+”智能教研,搭建“專家+名師+骨干+教師”引領帶動機制,走出了一條低投入高效益的信息化建設應用之路。
教育數字化帶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形態。教育教學系統的結構和形態也正發生變革和轉型。
近年來,我省抓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推動大數據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實現了“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
“以‘陽光校園·智慧教育’工程助力貴州教育現代化,我們希望通過3年努力,搭建覆蓋全省教育系統、功能完備、可持續發展的智慧教育平臺。實現教育教學應用覆蓋全體師生、數字校園覆蓋全體學校、網絡扶智覆蓋全部貧困家庭、數據治理覆蓋全部教育過程。”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漆思說。
數字賦能傳統教育模式多元化
“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滲透不斷深入,信息化教育在內涵、深度和質量上也不斷發展,我省教育教學系統的結構和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轉型。
手點一下大屏幕,一幅著名碑帖很快出現在每個學生的學習屏幕上,學生點擊其中任意一個字,放大版的書法字隨機出現,只要將宣紙放在屏幕上方便可拓寫臨摹,寫完還可以立刻掃描上傳到老師的數據庫內,也可讓系統為這幅字評測打分。
這是貴州京師城投智慧教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智慧美育——書法教室。
“我們打造的書法教室融匯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書法藝術,揚棄了水寫布或者電子筆仿真書寫,通過筆墨紙硯傳統的文房四寶,回歸至書法最初形態。”目前,該公司打造的美育教室還在持續開發完善中,力爭今年上線。
智慧教育的興起,讓各類傳統教育模式逐漸轉型升級。今后課堂上,也不會再是一支粉筆,一堂課的教學方式。更多元化、便捷化的教學應用場景將不斷涌現。
立“標”謀遠 貴州智慧教育方興未艾
“專業、負責、精準,我們對‘云擇校’這款產品非常非常滿意。”這是來自去年高考結束后,使用“云擇校”填報高考志愿的朱宇榮家長。“我家姑娘高中讀的是興義八中,高考結束后使用的‘云擇校’,他們通過和我姑娘興趣愛好的溝通,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最終讓孩子錄取到了自己理想大學——東北師范大學。”
貴州樹精英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余月清說,“云擇校”系統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考生設計高考志愿報考方案的服務平臺,通過手機APP便可讓高考考生精確填報志愿。2017年“云擇校”系統上線到目前,該系統已覆蓋全國12個省市,云擇校APP上線以來累計服務數十萬考生,錄取率達100%。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標準專業委員會籌備組成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服務標準與認證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建強說:“基于數字技術的人工智能應用直接變革了教與學的方式。傳統的講授式、教師主導型、單一化學習等方式都將會被取代,教學過程更加智能化,課堂形式更加民主化,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都使原本無法實現的教學得以實現。還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數字化技術提供了更多在教育機構以外受教育的機會。”
在推動智慧教育發展、促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建設教育強國過程中,教育標準化也同樣不可忽視。正如2018年《教育部關于完善教育標準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的,“標準是可量化、可監督、可比較的規范,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質量、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尺度,是一種具有基礎性、通用性的語言。”所以,無論開展何種教育研究,都需要相應的教育標準進行引領。
貴州省已在今年數博會上成功舉辦了中國智慧教育發展論壇暨智慧教育成果展,發起籌建了中國智慧教育聯盟,助推教育的數字化轉型,創建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的智慧教育體系,搭建全國智慧教育協作交流的貴州平臺,探索智慧教育工程實施的貴州方案,為特色教育強省建設和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貴州貢獻。
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表示,下一步,省教育廳加強對全省智慧教育發展的組織領導,制定專項規劃并作好實施,確保智慧教育成果率先應用落實到全省教育系統。推動實施高校提升行動,推動“陽光校園·智慧教育”工程建設來助推我省基礎教育提質增效。爭取在“十四五”期間建成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學校和示范項目,以此帶動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升級。我省將以“破界”驅動數“制”引擎,以“融合”拓展數“字”效能,以“重構”激發數“治”價值,以“賦能”迎接數“智”未來。(記者 周靜、彭耀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