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各項科研生產任務再創歷史新高。近日,記者走進該集團某廠總裝生產新區,發現偌大的廠區十分安靜,生產車間悄無聲息。原來,該廠研發中心積極探索數字化總裝轉型路徑,員工正忙著學習數字化設備新知識。數字化總裝基于數據管理的工藝系統,會結合設計要求和歷史信息,選擇出最優工藝路線。工藝文件下發時,相應的制造資源也隨之“流動”起來。“每道工序和所用零件都寫得明明白白,領料和‘點菜’一個樣。”有10年工齡的部段生產班組組長劉俊飛演示起了領料操作,只見他在工位電腦上輕輕一點,大約5分鐘,一輛AGV小車載著所需零件停在工位旁。拿起零件,劉俊飛表示,如今領料操作比以前便捷多了。
操作界面追求簡單、高效,用戶體驗則追求舒適、智能。由研發中心青年設計師賀飛飛主導開發的“1.0版本可視化裝配作業支援系統”用時7個多月,征集各類改進意見30余條,迭代優化不下10輪,終于投入使用。該系統將操作步驟視頻化,并對關鍵工序進行語音風險提示,與智能工具柜互聯后,還可進行工具追蹤,提升生產現場管理水平。可穿戴外骨骼系統通過結構外力讓工人以最舒適的姿勢進行裝配操作,深受工友們歡迎。
今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有望首次突破40次,面對高密度任務形勢,必須要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科研生產模式。在各發射場的總裝廠房中,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檢驗員人人胸前掛著一臺機器,通過數據線連接手中的相機。只見他們用手在這臺機器上快速操作,拍攝的照片就按航天器不同部位自動導出,原本繁雜的檢驗拍照工作變得十分便捷。原來,這臺機器是總環部自主研發的便攜式結構化影像記錄采集系統。通過這套系統,照片可以實時導入并與產品結構關聯,后期檢索也變得十分方便。
變速箱油泵身處國產汽車變速箱研制供應鏈的關鍵環節。目前,國內有能力生產變速箱油泵的企業只有兩三家。航天科技集團七院航天世源就是國內少數變速箱油泵生產商之一。該公司廠房面積僅有4000平方米,但廠房內設備很多;其中4條采取“黑燈工廠”模式的智能化生產線更是引人注目。“以前每個班次需要3~4人,現在1人就夠了。”一線工人坦言,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后,自己的工作重心從操作變成了監督。依靠智能化生產線,該公司大批量型號全部實現加工、流轉、檢測全自動化,不僅效率提高了2至3倍,還實現了極好的品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