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進程中,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產業數字化的主戰場。數字化轉型也是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生存能力、競爭能力,謀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中小微企業由于理念意識、業務基礎、資金實力等因素限制,數字化轉型推進較為緩慢,普遍存在“不敢轉”、“不能轉”、“不會轉”的問題。解決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問題的核心在于集全社會各方力量打造一個協同發展的數字生態共同體,使中小微企業可以“有勢可乘,有力可借”,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加速前進。
數字生態為中小微企業厚植成長的沃土
在自然系統中,任何生物群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總是通過能量和物質的交換與其生存的環境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著,共同形成統一的整體。在數字化轉型中,數字生態是一個由政府、企業、科研院所、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以數字化基礎設施、產業互聯網平臺為抓手,以參與方之間物質、資金、信息、人才等要素流通的數據為載體,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驅動數據在利益相關方閉環流動的經濟系統。數字生態中的利益相關方緊密交織,傳統完全競爭的排他性關系轉變為利益共享的共生共贏共同體;傳統以產品為中心的生態構建模式,在數字經濟時代轉變為以人為核心、以服務為核心的利益相關者至上的價值共創模式。催生了數字生態“利益相關者至上”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中小微企業作為經濟系統中綜合競爭能力較為薄弱的參與方,在數字生態中以“技術借力”和“商業借力”吸收養分,成長壯大。在開放、包容的生態環境中,平臺企業開放底層技術接口,聯合服務提供商通過識別共性需求并提供模塊化解決方案,豐富平臺SaaS供給能力,解決不同發展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中小微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突破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技術壁壘,促進中小微企業融入技術生態,緊跟新技術發展步伐。技術生態的融合驅動共生價值的轉化,共享的技術環境為中小微企業與生態中利益相關方的數據、資源、信息打通提供了天然的通道,通過知識溢出、要素共享、業務撮合、金融支持等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業務范圍、市場邊界在商業生態的網絡效應下得以拓展延伸,實現在數字生態中與其他參與者的價值共贏。
數字生態“五鏈融合”加速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
如同在自然生態中,生物群落間以能量流、物質流實現緊密耦合,在數字生態中,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服務鏈的“五鏈融合”是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價值共創的關鍵,也是中小微企業扎根數字生態的重要抓手。
創新能力薄弱是制約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數字生態中創新不再是孤立環節,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制度環環相扣,形成了從研發到應用的全鏈條打通,解決了中小企業從硬件投入到軟件開發各環節的技術難題,極大彌補了中小微企業學習新技術、應用新技術能力不足的短板,而把精力集中于產品和市場。
數據是數字經濟中的核心生產要素,是數字生態中的基本單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要求“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字生態中數據鏈助力中小微企業生產管理,提升企業運行效率,創造生產新動能。如智慧零售通過深入挖掘消費者的行為習慣變化,發揮生態力量,攜手商家與開發者,為品牌商和零售企業提供賦能全渠道、全面提升運營效率的解決方案。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數據規范,明確數據共享與保護機制,為數據創造價值夯實基礎。
服務鏈是一種服務理念的貫徹。在數字經濟中,強調生產即服務,生產制造企業可以通過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來實現價值鏈的延長,這也是共享經濟模式的本質。在數字生態中,大量的技術讓這種服務簡單化并成為現實,如掃碼技術、AI面部識別技術等,這對中小微企業而言是一種利好。同時,數字生態也基于其廣泛的用戶鏈接能力,使中小微企業面向消費者的服務鏈從線下延伸至線上,實現全方位服務供給。例如,微信生態以“低成本、低門檻、快部署”的數字化賦能,讓許多線下企業迅速轉為線上經營模式。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這為打造數字生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依托產業互聯網,未來一個“利益相關方至上”的數字生態將融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數據鏈、服務鏈,集技術、資金、人才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助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文/吳靜、劉昌新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