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在未來三年為“新基建”投入2700億元,聚焦“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四大重點領域,為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厚植新根基,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昨天舉行的市政府新聞發布會透露,通過實施25項建設任務、48個重大項目和工程包,預計到2022年,全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創新能級將邁向國際一流水平。
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擴大有效投資、賦能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4月27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共35條。昨天的發布會,通過對《行動方案》的詳細解讀,勾畫出上海版“新基建”的圖景。
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特點凸顯
上海版“新基建”最顯著的特點,可以說是突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對產業發展和城市運行的賦能。“35條”既包括對5G、數據中心等“城市數字底座”的大手筆投資,也注重以創新手段提升各產業領域的基礎設施水平,為基礎研究、在線新經濟、城市交通等提供堅實的硬環境。簡單說,上海版“新基建”的立足點就是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市政府副秘書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馬春雷介紹,上海將通過三年努力,在“新基建”領域實現“四個率先”——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綜合性大科學設施群雛形,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公共數字底座,率先構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終端設施網絡。
為此,上海將推進四大行動:以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網絡建設”;以創新基礎設施為主的“新設施建設”;以人工智能等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平臺建設”;以智能化終端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終端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版“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相比,一大差別就是投資主體將以市場為主,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據馬春雷估算,未來三年,上海48個“新基建”項目涉及的約2700億元投資中,75%以上將來自社會投資。
新網絡、新平臺為投資最集中領域
“新網絡”“新平臺”是上海“新基建”的重點,也是投資最集中的領域。
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張建明透露,在新網絡、新平臺這兩大領域,上海已梳理出70多個推進計劃明確的重點項目,以及20個儲備項目,未來三年總投資約2000億元。
根據“新基建35條”,新網絡建設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設5G和固網“雙千兆”寬帶網絡,加快布局工業互聯網集群,建設100家以上的無人工廠(含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帶動15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等。
5G是新網絡的重點和熱點。迄今,上海已建成5G室外基站和室內小站均超過1.8萬個,接下來將以“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節奏加速布網。今年全市將投資近100億元新建1.2萬個室外基站和3.2萬個室內小站,基本實現中心城區和郊區城鎮地區網絡全覆蓋。全市5G平均下載速率將超200兆,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主要商圈、機場將超500兆。
新平臺將重點建設城市全要素數據資源體系,包括新一代高性能計算設施、“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基礎支撐平臺、數字孿生城市、醫療大數據訓練設施、人工智能(AI)多算法訓練試驗平臺等,從而充分利用上海作為超大城市的海量數據資源優勢。
作為擁有特殊地位的新平臺,上海已建成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達12萬機架。但到明年一季度前,全市數據中心還將增容50%,達18萬機架,涉及直接投資120億元和間接投資380億元。
新設施、新終端釋放創新潛力
新設施、新終端更多的是圍繞行業需求,進行點狀布局,充分釋放科技與產業創新的潛力。
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介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作為“國之重器”,是上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接下來,上海將持續推進光子科學設施群建設,并在生命科學、海洋科學、信息科學等前沿領域推動一批基礎科學設施預研,爭取國家支持。
在重大產業領域,上海將圍繞三大戰略性產業持續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包括電鏡中心、先進醫學影像集成創新中心、集成電路裝備材料創新中心等,為打造若干“千億元級”新興產業提供有力支撐。
在布局重大設施的同時,上海還將在交通、商貿、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加快終端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改造。以交通為例,今年將新增50公里的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啟動智慧停車信息平臺建設;未來幾年,將新增汽車充電樁10萬個,實施新一代“全息感知與智能管控的智慧道路”研究試點,利用5G、AI、物聯網等提升自動化港口建設能力等。
為培育新經濟、壯大新消費,“35條”中也規劃了一批終端設施。市商務委副主任周嵐介紹,為強化電商末端配送的智能化,上海將在三年內新建3個城市冷鏈物流分選中心、300個社區生鮮前置倉、1.5萬臺智能取物柜;為發展智慧零售,將推動智能售貨機、智慧微菜場、智能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終端的發展,并支持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商業零售場景的深化應用。